close
新的用餐消息 如果你還穿西裝去高級餐廳 雖然算很適合 其實不是哪嚜 適合
看了以下消息就知道原因
 
一向在曼哈坦坐擁尊榮地位的高規格法國餐飲,近年來似乎不再一枝獨秀,換言之,目前的曼哈坦「美食聯合國」,可以說百「味」齊「揚」,百「館」齊「張」。處於如此豐富多元的餐飲世界,紐約客自是樂得多方探索,但過程中亦難免有因選擇過多而眼花撩亂的困擾。

為使消費者能在最短時間內了解最「in」的餐飲趨勢及現象,以逐項臚列方式,解析目前一般曼哈坦餐館業者的經營方向及理念。

裝潢朝極簡平實發展:

餐館紛紛換下過往代表高雅正式的亞麻白桌布,要不,就像餐館Craft用最便宜的乙烯基脂塑膠纖維來做桌布材質,又如餐館WD-50,則索性以漂流木來做餐桌。其實很多法菜大師皆認為眼下這種顛覆很自然,畢竟法國菜的規矩太多,不過,他們也堅信finedining不可能會消失,只是重新配置罷了,像法國名廚Daniel Boulud在他的餐館DB Bistro Moderne,雖然從俗地將前廳餐室的桌布撤去,但後廳仍堅持使用亞麻桌布,即便這些桌布一年的清洗費高達15萬美元,也心甘情願。

服裝要求解禁:

不再拘泥於穿西裝打領帶(jacket & tie)的穿衣規則(dress code),而以隨性整潔(casual smart)為準則;如每人360元起跳的Masa,就允許客人著牛仔褲進入。而東村(East Village)的Hearth侍者一律穿牛仔褲伺侯客人,理由是只要侍者態度友善且具有豐富的美食常識,如何穿著不是重點。

食材準備反璞歸真:

強調上好食材,準備過程及呈現方式力求高雅簡單,而不作過度裝飾。

西班牙餐館tapa菜式走紅

這些餐館的菜單凸顯小盤,讓食客有更多選擇。如Casa Mono的tapa菜單上的菜,不多不少三十五道,沒有所謂的前菜主菜之分,僅提供清一色的各式小盤開胃菜,每位客人隨意點個兩三樣,如果一桌四人,大夥就有八到十二樣的菜可合吃,一目了然,輕鬆易懂。

Prix Fixes套餐漸受歡迎

這種以很經濟的價位,享受高級餐館美妙氛圍及美食的套餐,讓食客有預知開銷的心安。

混搭(Fusion)現象益發普遍

餐館廚子樂於將不同料理融合,創造出口味多元的新菜色,如餐館Sushi Samba、Nobu融合了日本與南美菜的特色,Asia de Cuba則為古巴與亞洲菜的融合。

高檔與經濟餐飲兼顧:

就像搭飛機的票價有頭等及經濟艙的區別,有些餐館在無法決定究竟給予食客正式餐飲,抑或悠哉自在享受,於是想出兩全其美的做法,亦即在同一個地址與廚師的前提下,提供食客兩種選擇。如二樓規劃為需訂位的高級餐飲,一樓則為隨來隨坐的經濟型餐飲,如此一來,廚師的長才能多所發… … 發揮,餐館亦能收到某種程度的避險功用。

玩名稱遊戲:

A、Q、44、57不是收音廣播頻道,也不是摩斯密碼,它是曼哈坦餐館的名稱。有的餐館甚至玩起沒有名字的把戲。原來,一些火紅的曼哈坦酒吧、餐館及俱樂部,深怕被那些不夠「酷」的客群發現,紛紛隱姓埋名。既不懸掛店招,也不設置易於識別的標誌,一派低調退隱的瀟灑。

「No-Names」風潮始於禁酒法廢除前的「地下酒店」(speakeasy)。位於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Bedford街86號,1922年開張的Chumley's,迄今依然沒有店招。雖然這種無店招餐館不像昔日禁酒期餐館,動輒擔心警察的突擊,不過很多人仍認為無名餐館有種「地下」的吸引力,感覺自己在進行某種秘密行動!再加上,它不易被觀光客找到,進出走動的多為道地紐約客,較易保有餐館的原味。看來,曼哈坦是一個擺盪於兩個極端的奇特地域。紐約客一方面想往光鮮亮麗的高級場所跑,享受那種充分暴光的樂趣;另一方面卻有一份不想被人注意的強烈渴望。

當紅餐館下城居多:

誠然位於曼哈坦中城Columbus Circle時代華納中心(Time Warner Center)內的餐館,代表高檔餐飲的極致,但下城才是更多當紅餐館所在,特別是「肉品包裝區」(meat-packing district,即格林威治村北邊,雀兒喜南邊的第9及第10大道這一區塊),連續開了十二家重量級人士主導的餐館,如名廚Batali開的Del Posto,料理鐵人Mo-rimoto開的Morimoto等。

客人對座位要求的改變:

以前客人要求隱閉安靜,如今紐約客上館子,就是想曝光炫耀,因此若座位安排於隱閉處,就會抱怨被擺在「西伯利亞冷庫」,最好是安排在既能被觀賞、也能觀察別人的位置,這也是為何領班愛將漂亮的男女擺在窗前讓路人養眼之故。

由於上館子不再僅為祭五臟廟,食客還期望能享受到餐館附帶的戲劇娛樂,因此有餐館將廚房搬到餐室中,讓客人欣賞廚子表演,與廚子作第一類的接觸,不過,這種作法得擔負萬一暴露廚房混亂面的後果。於是,有些餐館退而求其次,在廚房裡闢「主廚之桌」(Chef's Table),這情形就有如讓少數幾位食客坐在劇院前排,欣賞像搖滾樂手般受尊敬的名流廚師,如何舞動鍋碗瓢盤,有條不紊地出菜。客人除滿足口腹之慾,視覺亦獲得滿足,而廚房亦因未完全暴露,較不會有出糗或凸槌的狀況發生。

日本料理走紅

由於日式料理少油健康,因此近年來,曼哈坦街道上滿是壽司店,但比較不可思議的是,有少數日本店已出現壽司師傅竟是華裔或墨西哥裔的現象。紐約的中國餐館豐富多元,但長久以來受限於「物美價廉」的舊框架,而難以與走高價位的日本料理店相抗衡。而且紐約目前混搭風潮鼎盛,不少法國及義大利甚至美國餐館,都採用中國菜的佐料及料理精髓,以爭取紐約客的脾胃,無形中與中國餐館產生競爭力。尤其一些汲取中國菜精華而青出於藍的66,以及擷取越南和泰國元素而出名的Spice Market及Vong等餐館,在氣勢上要超越一般中國餐館許多。

飲食是人類獲得舒適感的最原始形式,只要對「大蘋果」琳琅滿目的餐飲新象有概括性瞭解,從此出入各大小餐館,必能自在領受西方飲食文化的精髓,從而豐富個人的生活品味,豈不美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uang  Chung 的頭像
    Kuang Chung

    hsieh kuangchung的部落格

    Kuang 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