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華人超市的變遷,宛如一部春秋戰國史。

最近幾年,來自兩岸三地及東南亞等地的華人移民人口劇增,美加各大城市有大量亞裔人口聚居,亞洲式大型超級市場應運而生。其中由「溫州軍團」、「福建軍團」新移民為主體的華人超市,有後來居上之勢,短短數年間迅速崛起美加華人商圈。

基於傳統華埠的局限和華人社區中心生態的改變,華人超市逐漸打破過去劃地為牢的做法,擺脫家庭經營模式,走出唐人街,邁向多元化,向華埠周邊地帶及非華人聚居地開疆闢土、擴展版圖。「溫州人正在大舉進軍新澤西州」,便是近年來美東華人社區熱門新聞之一。

放眼美東的紐約和加東的多倫多,以溫州、福建新移民為主體的大型華人超市越開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從過去的幾百、幾千呎的店面擴展到現在的數萬呎,為當地的華人同胞提供了眾多新鮮蔬果及價廉物美的南北雜貨,也為消費者省了鈔票,飽了口福,解了鄉愁,為自己的鄉親們提供了一些工作機會,帶動當地華人商圈逐漸成形,也令原有的華人超市業者感到競爭的壓力。

有華人就有超市

隨著大型超市進軍美加各地,華人超市經營進入汰舊迎新、重新洗牌的時代。傳統的舊式超市跟不上調整步伐漸遭淘汰或易主。一種更新的市場經營觀念,對華人超市傳統的經營模式產生衝擊,新一代受過工商管理教育的超市經營操盤手,引進美式大型超市連鎖店的先進管理經驗和現代企業化的經營方式,致力讓華人超市走出東方雜貨店的窠臼。

有超市業者預言,今後華人超市將一如遍地開花的中餐館,「那裡有華人,那裡就有超市」。華人超市今後發展的格局是什麼?如何才能成為新型態的華人超市?作為超市經營者如何認識市場需要、提高競爭力?如何滿足顧客渴求更高品質的服務和提供舒適的購買環境、讓消費者充分享受購物樂?華人超市未來走勢是一枝獨秀,還是分庭抗禮、各領風騷?超市業者能否做到互利共存?還是不適者淘汰?

帶著這些問題,《世界周刊》走訪了多家華人超市及訪問多位超市業者操盤手,探討華人超市的生存之道及發展格局。

現代超市成功經營的模式,多是向著集團式、連鎖店式、大型多功能、多元化的方向邁進,這也將是華人超市未來的發展格局。無論加拿大老字號的「大統華超市集團」,還是美國老字號的「香港超級市場集團」,旗下都有十多家分店,分別橫跨加東、加西及美東、美西。

在美東的紐約,以溫州新移民為主體的新型華人超市,近年如雨後春筍般蓬勃湧現。其中由「溫州軍團」領軍人物之一的張利惠等人成立的「大中華超市集團」,在風雲變幻的紐約超市業中,是一股不可忽視的新生力量。短短幾年,大中華超市集團異軍突起,先後在紐約、波士頓、新澤西及維吉尼亞州等地,分別開設八家超市。

再看多倫多華人超市業,近十年來也發展迅速,在一些華人集中的地區,如士嘉堡、萬錦市,目前已是華人超市林立。以台灣移民為主體的大統華集團,在占領了加西溫哥華地區的市場後,近年再將版圖擴展至加東的多倫多,與當地新興的「福建軍團」華人超市平分秋色。

以香港移民為主體的香港超級市場集團,是美國老字號的華人大型連鎖超級市場之一,目前在美國東西岸共開設13家分店,包括美東九家、加州四家。

在美國加州,以連鎖店模式成功經營超市的有大華超級市場,大華在洛杉磯和舊金山都有多家分店,也是以高品質的服務和舒適的購物環境取勝。

溫州生力軍 崛起超市業

紐約華人過去以位於曼哈坦下城的傳統華埠為華人社區中心及聚居地。八○年代末至九○年代,逐漸向皇后區的法拉盛 (Flushing) 、艾姆赫斯特 (Elmhurst) 及布碌崙區 ((Brooklyn )八大道等華人聚居地擴散。九○年代中後期,紐約地區逐漸形成四個「唐人街」,除了位於曼哈坦下城的傳統華埠,其他三個分別位於法拉盛、艾姆赫斯特及布碌崙八大道。

走出唐人街,是華人超市成熟的標誌。過去老一輩的華人,視唐人街為華人社區的中心,現在這種觀念已經落伍。隨著大批新移民的到來,唐人街不再是唯一的選擇,作用已經減弱。加上唐人街地方狹窄,商店林立,租金昂貴,競爭激烈。如果要進一步發展,困守唐人街出路不大,且遠離了大部分消費能力高的華人移民。「華人超市不應僅局限在華人圈子內」,成為新一代超市業者的共識。

踏入21世紀,隨著華裔新移民不斷湧入紐約,華人人口結構生態改變,許多福州、溫州新移民憑著團結、埋頭苦幹、吃苦耐勞的拚搏精神,從基層打工做起,再自立門戶開設華人超市,帶動多元化經營。這批人大多數只有三、四十歲,年輕力壯,敢拚敢搏,善於吸收新鮮事物,並懂得經營之道,很快在北美大地打下一片江山。

在紐約的「溫州軍團」、「福州軍團」以「新興華埠」法拉盛為根據地,大舉進軍華人超市業,接著再將超市開到紐約的艾姆赫斯特、布朗士 (Bronx)、傑克森高地 (Jackson Heights)、木邊(Woodside) 及外州的費城、波士頓等地。這些超市憑著低廉的價格和蔬果肉食新鮮的優勢,在華人超市大戰中處於上風。

法拉盛傳統的華人超市大多集中在羅斯福大道一帶。新興的超市沿著主要幹道緬街 (Main Street) 自北往南伸展,從北邊的香港超市、中央和記市場,到緬街與凱辛娜大道 (Kissean Ave) 交口的大豐超市、甌江超市,再一路往南延伸,包括黃金超市、中國城超市、新中國超市、金山超市、萬興隆超市及靠近植物園的另一家同名字的中國城超市。短短幾年大小超市林立,再加上凱辛納大道上的中美超市、金城發超市,周末假日吸引居住在大紐約附近地區如紐約上州、長島、新澤西州及康州等地的華人,紛紛駕車來採購。

以溫州人為主體的超市越開越多,規模越來越大,東西越來越便宜,華人超市業進入春秋戰國時代。多間舊式超市因無法滿足顧客需求,加上未能因應時勢調整經營方針,跟不上時代轉變的步伐,或無法應付日益高漲的租金,漸漸式微甚至淘汰出局;有的則因年紀老邁或經營已久而選擇結束經營;個別新超市也因經營不善而出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uang 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