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過曼哈坦的人都會發現,街頭上,凡是關於吃的生意都好得驚人,兩萬多家餐館,從高檔到廉價,世界地圖藉著餐廳延展在紐約客面前。只是上館子的老饕一定也覺得,享受曼哈坦有如美食聯合國的佳餚,誠屬人間樂事,但翻看菜單點菜這一環節,就往往不輕鬆!特別是當碰到厚厚一落十幾頁菜單,或餐館不按傳統的「前菜、主菜、甜品」的模式出招,而改以繁複名目歸類時,準讓人看得一頭霧水!

當侍者拿著一份標榜給予食客充分選擇、項目細分得密密麻麻的菜單,開始連珠炮似地解釋道:某一頁右上角的tapas-style小點,與另一頁左下角像開胃小碟樣式(appetizer-esque)的小菜有何不同時,你可能愈聽愈摸不著頭腦,瞬間,那本原應扮演「指南」角色的菜單,竟有如學子面對百科全書般,令人感到沉重。

為了不再被那一份份「巧立名目」的菜單,搞得眉頭糾結,精神緊繃,且讓我們試著剖析時下的菜單招數。

猶記兩年前,日本高檔料理店Megu開張,它那份包括「佐料地圖索引」、「佳餚名稱字彙」在內的菜單,洋洋灑灑12頁,確實被業界視為越出常軌的「異類」,如今回頭審視,Megu率先跳脫「前菜、主菜、甜品」的制式安排,走向多類別的格式,頗有幾分「先驅者」味道。因為緊接著Megu之後,馬上就有義大利餐館Pace的跟進,雖然Pace的菜單已適量作了縮簡修正,但除去甜品項不計外,尚有頗可觀的十大項。稍後在蘇活區開張的Lure Fishbar、在Flatiron區新張餐館Brasserio Caviar & Banana及肉品包裝區(meatpacking district)的Vento等,菜單亦有樣學樣地朝多項化發展,理由是:餐館提供多樣類別,使脾胃迥異的食客皆能找到各自所愛。

口味多元組合翻新

擁有Vento等十多家餐館的大亨史提芬韓森,對時下菜單日漸膨脹的趨勢作如下解讀。他說,這種走向與時下食客的餐飲態度丕變有關,因為上門的顧客大抵皆擔心身材走樣,因此不再作興腦滿腸肥的吃法,只想淺飲幾杯,酌量吃個六七分飽。「我開在肉品包裝區的Vento,每晚光顧的年輕女孩,我敢與你們打賭,她們的尺寸少有超過6號的。再說,選項多樣的菜單,很能滿足那些每樣都想淺嚐的客群,因此從各大項選點個若干盤小碟,不是很棒嗎?」

餐館鉅子Jeffrey Chodorow也附和道:「當你上館子消費,你會選擇只吃開胃菜、主菜及甜品三樣,還是想多嚐些新花樣?」

餐館帝業亦伸展到肉品包裝區(麾下日本料理店Ono即開在Hotel Gansevoort內)的Chodor-ow說,「我們有許多客人就是喜歡後者的模式,一頓飯點個三到五樣開胃菜,… … 設計自己的迷你tasting menu。」

沒錯,這款將菜單組合的權力,從廚師手上「下放」給食客,由食客主導,立意堪稱宏大,只可惜這些名目繁多的菜單並未真帶給食客方便,有的僅是迷惑或甚至無助,因為菜單上往往未載明哪些佳餚屬小點(canapes),哪些屬大夥共食的大盤?更糟的是,這種動輒近十大項的設計,隱約中讓食客感到另一種壓力:是否該從每一大項裡都點來嚐,否則不足以經驗餐館的精華?

以蘇活區泰國餐館Kittichai為例,如果食客從開胃菜項點了幾款,但未點列於appetizers上面幾行、內容看起來很類似,只是價格低個二到三元的"Thai tapas",是不是會錯過些什麼?

有人講究有人求簡

又Ono的菜單光是首頁就有五大項(烤比薩餅、開胃菜、湯暨軟凍、沙拉暨麵及天婦羅),另外三頁尚有逾一打的類別可茲選擇,換言之,說是讓食客營造個人化經驗,實則似是在考驗食客在極短時間內剖析菜單的能力,這種啖美食前還得勞神的設計,老實講,對慣於「前菜主菜甜品」三部曲的老饕,似不太受用,他們強調,既然花錢上館子,圖的就是「飯來張口,茶來伸手」的愜意。

難怪每當侍者一提到「分析」(break down,亦有崩裂之意)菜單時,腦裡登時浮起一把大鎚,下意識地想將它敲爛的影像,因為不如此,真不知道如何將這一份盤根錯節的菜單搞定。何況,有人開始懷疑,這種將大盤打散成無數小盤的呈現方式,每款小盤的索價較主菜經濟許多,無形中降低消費者警覺性,從而多點了幾盤看似溫和價位的小盤,待買單時才有被糊弄的感覺。

其實,餐館在構思菜單時,首要注意的就是顧客心理及習慣。上述這種複繁菜單的設計,顯然就是未將顧客心理摸透。

直截了當最受歡迎

影響顧客心理的細節還包括:將盤價前的「$」記號去掉,可免去提醒消費者荷包即將大量失血的事實;價格選以「.95」「.88」等零頭,而不以「00」作結尾,營造有如Wal-Mart平價位經營的印象。此外,消費者的眼神最先瞥到的菜單部位是右上方、每一欄的第一項及每一欄的最後一項,因此老闆無不將最想吸引客人點選的拿手菜置於這些有利區塊。有的餐館喜歡為菜單加上塑膠套,有些則喜歡在菜單上,夾雜幾個以線框來標示特餐的方式,來凸顯餐館屬於簡便餐廳的調性。

其實,站在消費者角度,愈直截了當的菜單愈好用。遙想名廚Jean-Georges Vonge-richten在上東城開的第一家餐館Jo-Jo,菜單上就只有「鱈魚」、「鮭魚」再簡單不過的單字,這分率性無非源自於他的自信,意含「如果是我本尊親自下廚,保證美味可期,閣下就毋須煩躁」。但畢竟沒幾個人有Jean-Georges的能耐,只是如果真要包裝菜單,仍以精簡為宜,稍稍描述烹調方式,食材屬有機或取自當地農場等云云,就算是一份能兼顧餐館及食客的妥貼菜單了。

慎防加水收費陷阱

紐約有些餐館的菜單布滿地雷,稍一不慎,在步出餐館剎那,荷包便為之輕了許多。

先說侍者推銷瓶裝水的技巧,僅問閣下要點有氣泡(sparkling)還是無氣泡(still)的水?卻刻意捨自來水(tap)這字眼,彷彿tap是新禁忌髒話似的!而且得提防侍者趁你不注意時將倒完的瓶裝水換上新的,結帳時單是水的費用(一瓶12元)就是四、五十元的荒唐價!

廣告訂價不可全信

以超高檔餐館Gilt為例,廣告上的「兩菜一甜點」套餐,訂價雖是92元,但上門後會發現開胃菜中有3道要額外加價,且加的不是區區2、3元,而是動輒20元上下。主菜中亦有2道各自有16元及18元的追加。

又上西城的Telepan有一道15.5元的烤菜花,雖說盤上菜花有三種顏色,也許像神戶牛排般,每小時澆以芳香的Evian,並以手按摩之,但它畢竟只是菜花,更妙的是這道菜是置於前菜與主菜項間的一個「中道項」(Mid course),不啻暗示食客:要領略餐館精髓,三大項缺一不可。

Thor則索性將開胃菜appetizer分成兩項:「-Cold Plates to Start」、「Warm Plates in the Middle」。Cookshop在appetizer前添加「S-nacks」項。D'orAhn在主菜前添上「raw」、「cold」、「 hot 」、「side」。而義大利餐館更是理直氣壯地將crudi(生海鮮)與appetizers分列,蔬菜與沙拉分開,使得原本是為了一盤15元的義大利麵而上門,結帳時竟是令人傻眼的50元!

面對這些「陷阱」,豈能不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uang 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